????
1.容易發生的生理病害有哪些:
(1)生長點停止生長。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病。苗期發病,二個子葉或幾片真葉后沒有生長點,群眾俗稱“沒頭苗”。成株期發病.第一或第二??穗花后,生長點停止生長,有點類似“自封頂”,但花穗之間間隔三片、二片葉,而不是自封頂類型的間隔一至二片葉。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苗期低溫、高溫(低于5℃,高于35℃)導致生理缺硼。苗期長勢較弱的品種.發生的機率略高。??
(2)花數少、弱花、小花或一整穗花沒有出現,不易坐果。番茄花芽分化受環境條件影響較大,在花芽分化期,嚴重的低溫寡照或35-40℃高溫,植株的營養狀差時,花芽分化會受到很大影響。影響最為嚴重時,花芽分化會停止。若第一穗化分化停止,就會出現主莖第十節出現第一穗花的現象;若只是第二穗花分化終止,就會出現第一穗花與第二穗花間隔五葉以上的特殊現象。影響嚴重時,就會分化出生活力很弱的花朵來,具體表現為花弱、花小,不坐果,用激素處理也坐不住,個別坐住的果也不發育,形成豆果或僵果。
(3)畸形果、扁形果、幼果開裂漏籽。二至六葉花芽分化期夜溫長期低于12℃,特別是長期處在5-8℃的狀況下,極易出現畸形果。在苗期氮肥過多、缺鈣、缺硼、徒長、點花過重的情況下發生機率偏重。在華北、中原一帶,8月、9月播種的番茄,翌年春季出現的第一、二、三穗果果形好,容易點花.而第四、五穗,畸形果、裂果、漏籽果較多,原因就是第一、二、三穗花分化期(二至七葉)處在溫度條件好的十月份,而笫四、五穗花分化發育期處在十分嚴寒的十二月份和元月份。以后的花,會隨著花芽分化期溫度、光照條件的改善.而逐漸好起來。另外,缺鈣、缺硼也是形成幼果開裂的一個重要原因,從苗期開始直到果實采摘每10—15天噴施或澆灌300倍牛奶、豆漿,對于降低幼果頂裂有重要作用。
(4)果實偏小、僵果、豆果。
(5) 空洞果。
形成空洞果有以下原因:
① 促進坐果的激素使用的過早,濃度過重。
② 笫三、四層果實空洞的原因,大多是由于一、二層果實發育較快,光合作用制造的養分不能滿足三、四層果實發育而形成的。建議換頭整枝,加強肥水管理。
③ 上部果實出現空洞果實大多是營養不足所致,應改善光照,加強水、肥、溫度管理。
④ 使用了果實膨大劑,但光照弱,溫度低.植株的營養狀況不能滿足果實膨大的需要。
⑤ 夜溫過高,植株徒長,光合產物不能順利地運輸到果實中去,可引起果實空洞。
(6)顯網果(網紋果、網筋果)。綠果時,果肉網紋明顯,成熟時果肉較
軟,果皮較薄,有時從外面可以以看到種子。原因是苗瘦弱老化,苗齡長,秧子弱,果實膨大期嚴重缺水。長勢弱的品種,出現顯網果的機率高。一旦出現顯網果,較難恢復。
(7)葉片發黃。葉肉發黃,葉脈仍然是綠色的,系生理缺鎂造成。每年10月至3月份低溫階段,由于地溫低,根系的吸收功能受到影響,不能吸收鎂而導致的。在植株坐果較多.根系衰老的情況下也容易出現生理缺鎂。解決辦法:葉面噴硫酸鎂;坐果前增大葉面積,以增加根系生長量;提高土壤溫度,促進根系吸收。一般來說,生理缺鎂引起的葉片黃化,對果實發育影響不很大。
(8)葉片扭曲,蕨葉狀。一般發生于二個時期,一個時期在定植后第一穗花開花以前,植株葉片扭曲,原因是番茄從營養生長向生植生長過渡時促進坐果的內源激素水平比較高造成的。另一個時期多半發生在第三穗果實以上花穗點花后,上部葉片呈蕨葉狀。其原因是下部果實發育需要較多的營養,而迫使上部葉片正常生長需要的營養倒流向下部果實,使葉片自身發育受到了影響,發育成扭曲狀,也與點花激素濃度大有關,以上兩種現象,切莫誤認為是病毒病。解決辦法:加強植株營養,增加光照,噴施葉面肥,沖施鉀肥,降低點花激素濃度。
(9)果面部分變黃。夏季或冬季番茄果實,向陽光面或外面果面發黃,而背陰部或內面果面仍然是粉紅的,這是由于溫度過高、過低抑制番茄紅素形成而造成的。番茄果實著色過程是葉綠素分解和番茄紅素、類胡蘿卜素形成的過程。20-30℃可形成番茄紅素,高于30℃,在30-35℃;低于20℃,特別是氣溫降低到13-14℃,番茄紅素合成已經停止,而類胡蘿卜素合成還可進行。類胡蘿卜素色澤是黃的.所以果面就會發黃。????
2.發生原因:
A、定植緩苗后,第一水、肥澆得過早,營養生長過旺形成的,或者是第一次水、肥澆得過晚,營養生長過弱,第二、三穗果實的發育由于植株營養不足形成了小果或豆、僵果。
B、密度過大,肥力不足。越冬栽培每畝超過3000—3500株,由于冬季光照弱,光合積累少容易形成小果。越冬栽培原則上每畝不超過2500株。
C、沒有實行換頭整枝,笫四、五穗果實偏小的,大多是由于第1-3層果實發育集中,導致4-5層果實發育營養不足形成的。
D、畸形花點花時,為防止幼果頂裂,點花濃度降得過低,或點花過晚,致使激素不足,容易形成偶果或小果。
E、有些年份或季節,果實發育期光照過弱,溫度較低,容易形成僵果或小果。